端午节到底是咋来的?听烟台民俗专家话端午

来源:大小新闻 时间:2023-06-22 07:58:32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里,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表达方式,那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呢?近日,记者采访了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兰玲,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节日习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端午是咋来的?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节、端五、端阳、重午。五月五日古人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女儿节、蒲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

聊起端午的起源,兰玲告诉记者,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说来源于古代的避‘恶日’,古代人有‘躲午’(躲五)的习俗,以祛邪除祟、祈福求安。后来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是在五月初五这天自沉汨罗江,于是在这天纪念他,表达人们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怀念之情。”兰玲介绍,端午是夏季第一个民俗节日,此时阳气最为旺盛,蚊虫渐多,容易滋生传播疾病。因此,这个节日的许多民俗活动都与祛病辟邪有关。

端午有啥习俗?

“在胶东地区,浴兰、插艾、剪纸等都是端午节的传统民俗。”兰玲介绍,端午门上悬艾最为普遍,因艾蒿有芳香之气,有驱蚊虫之效。此时的艾蒿最应节令,人们说“端午前的艾蒿是个宝,端午后的艾蒿是棵草”,意思是端午前的艾蒿药性最好。除了插艾蒿外,有的地方还加插桃枝、“瞌睡草”(铃铛草)、麦穗和大蒜等,为的是祛病避邪与不瞌睡(有精神)。长岛人会在门上挂艾棵,艾棵需在过节前一天的黄昏后在黑暗中到山野中拔取,俗名“摸艾子”。

祈福孩子健康平安,是端午节俗的一个主要内容。人们会给孩子穿上绣有五毒图案的肚兜,佩戴香包等佩饰,最常见的是在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五色的丝线,等到端午后下第一场雨时,把五色线抛到水里随水流去,寓意着让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保安康。

端午吃点什么?

端午节这天,山东地区几乎都吃粽子,包制粽子的叶子一般是竹叶或苇叶。但山东境内还用一种特殊的粽子叶材料,即槲栎树的叶子桲椤叶。桲椤叶的生长规律是“新芽不发旧芽不落”,因此在民间包含着家中香火代代不绝的寓意。桲椤叶有一种特殊的甜香味道,用它包蒸粽子等食品,健康天然又味道独特。过去,胶东一带的粽子大多是用大黄米包制。如今多用糯米包制,品类和形状也更加多样。

“在老一辈的习俗中,端午节还要吃鸡鸭鹅蛋。人们喜欢把鸡蛋放在粽子锅里煮,味道独特。”兰玲介绍,这些食物不仅增加营养,还能增强抵抗力,强身健体。这些蛋类从过完年就开始积攒,农家即使再困难,也要准备一些,节前馈赠亲朋、孝敬老人,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在这些习俗中得到了传扬和巩固。

过去人们有在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作为药酒的一种,人们认为它可以祛病辟邪,小孩子不能喝,大人们就会用手指蘸着酒在额头眉间点画一个“王”字以示象征。

端午节从历史中走来,保存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一系列的习俗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对平安健康的祈福,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辛勤的忙碌为平淡艰难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YMG全媒体记者 张洁

责任编辑:伟业

审校:王蕾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zuoj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邮箱 : 85 18 07 48 3@qq.com